1995年、2000年,公安部、國家工商管理局等部門曾兩度明令:禁止開辦討債公司,對已開辦的加以取締。2015年3月,國家工商總局才將“信貸催收”“應收賬款管理外包”納入企業注冊經營范圍,成為一種默許。
這一年,一諾銀華在新三板掛牌上市。要賬公司
但時至今日,沒有任何法律明確催收公司合法,只能以“法不禁止即合法”聊以自慰。 行業處境尷尬,悲劇屢禁不止,“山東辱母案”更令舉國憤怒,終于引發了對催收業的強力監管。2017年5月,深圳出臺“網貸平臺催收行為規范”,給催收劃定“十禁止”。雖然被吐槽為“把美國公平法案譯成中文”,但好歹是首份規范催收的文件。
6月,短信平臺迎來強監管,不但“催收”“上門”“法院”等列入禁用詞,互金平臺還被禁止接入網絡電話。這一舉擊中了非法催收的軟肋,導致電催成本飆升。
12月1日,“整頓現金貸通知”突然出臺,讓眾多現金貸公司徹夜難眠?!锻ㄖ芬幎ǎ簺]牌照、裸放貸的平臺立刻停止運營,高額手續費、管理費、罰息金將被全面禁止。這迫使大量現金貸公司連夜展開暴力催收,以盡快回籠資金,爭取最后的生機。北京討債公司
催收公司的成本和門檻,由此大幅提升。整個行業,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。
如今,法律專家呼吁應趕緊制定一部“催收法”,以明確催收公司、催收行為的合法性邊界,讓催收從地下走向陽光、由暴力變得文明。
信用專家們則呼吁完善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,不但老賴不應該逍遙法外,還要讓“高鐵癱坐男”“昆山紋身哥”坐不了車、加不了油,個個奉公守法。